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范文(17篇)

时间:2024-02-22 21:39:08 作者:琉璃

总结是检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果,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xxxx年x月至x月,县直机关党工委成立课题组,立足本县县级机关实际,聚焦县直机关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个案调研、比较研究、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机关单位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目标任务、建设举措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

一、xx县县直机关文化建设的工作探索与经验。

近年来,**县县直机关高度重视机关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机关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涌现出许多亮点,创造出不少新鲜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在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一学三讲·周一大讲堂”和“道德讲堂”活动,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思想汇报专题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引导机关干部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树立更高的思想道德追求。同时,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帮助机关干部职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找准建设学习型机关这个切入点,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

近年来,我县县直机关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切入点,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以个人学习为基础,突出集体学习、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和保证时间,使机关干部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真正融合。同时,强化学习的制度性,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示范性,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使广大机关干部能够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中来。编印下发《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等学习参考资料,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掌握执政党先进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努力掌握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把握营造文化氛围这个着力点,着力满足机关干部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县县直机关注意及时了解和掌握广大干部的文化需求,积极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传播新精神、宣传新思想、吸收新文化。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运动会,各部门机关代表队展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同时,许多部门单位建立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并积极开展各类展览,进行各种拓展训练,着力营造有利于机关干部个人发展、同事之间协作进取、部门内部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此外,还注重抓好机关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载体的建设,搬迁改造县文化馆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级馆,县图书馆免费开放,建成集文物展览、图书阅览、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等物质环境,形成浓郁的机关文化氛围。

我县党政机关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创新是机关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的前提。理念的创新为机关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实践中,我县各级机关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统筹发展理念,在出色完成机关业务工作目标,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实现业务、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关文化活动,丰富机关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各种内容的机关服务项目,塑造良好的机关整体形象。每个机关都会有自己的特色,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打造机关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机关文化,确保机关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机关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县机关各部门单位都很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加大对机关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单位甚至制定出台机关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机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有的单位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及时解决机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机关文化建设工作有序地进行。

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__电业局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该局党委深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以“讲究经营之道、培树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职工素质”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实施ci战略,运用企业文化力,不断创新发展,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

开发文化资源---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

建设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培塑高素质的企业文化人。

1996年12月,该局党委提出了“抓凝聚,提素质,树形象,创一流,走向21世纪”发展战略,并开展了“凝聚力工程”、“提素质工程”,“树形象工程”和“创一流工程”活动。在全局职工中开展以“讲道德、守纪律、树形象、创效益,争做合格跨世纪吉电人”大讨论活动。他们深知,要实现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人。1998年2月,局党委站在如何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吉林电业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带入21世纪的高度,提出了实施培育合格跨世纪吉电人为主题的育人活动。决定利用企业文化价值导向,使职工教育寓于合乎情理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之中。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制定了吉林电业局职工要成为合格跨世纪吉电人的十征标准,即政治、道德、岗位、安全、外语、微机、法律、职称、学历、健康合格证,并把全局职工分为组织决策、实施操作,辅助生产三个系统,规定了每项证书的标准,每个岗位所应具备的证书条件,计划在3年内,以每年25%左右的比例达标,把获得十证情况做为__年上岗的必备条件,职工形象地把这个证书比喻为通往21世纪的“绿卡”。学习氛围浓厚了,从过去“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一些基层单位纷纷与院校举办大中专班,举办外语、微机短训班,两年来近千人通过了认证,在全局职代会上命名。

运作文化资产---品牌是市场,形象创效益。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皇家女儿不愁嫁而自居的供电企业如何走向市场,面对竞争,吉林电业局从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入手,使职工观念进入市场,使职工行为服务市场,使企业形象面对市场。

观念先导。近二年来,开展“企业走市场,职工怎么办”、“局情怎么看,市场怎么走”、“今年工作怎么看,_怎么落,明年工作怎么干”、“学习许继经验,推进企业改革”、“发扬进取精神,关心企业发展”、“以客为尊,用户至上”,“迎接新的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大讨论活动,编发20多万字宣讲材料,拍摄了“居安思危,迎接挑战”专题片,编写《职工思想导读》凝聚职工思想。在98年“农供合一”进程中,该局做到合机构先合思想,就是把供电企业多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普及到农电企业中,用企业文化来统一思想、完成机构合并,实现思想平稳,“农供”职工融合局面。变电工区开展职工文化沙龙活动,每季大家平等交流,倾吐思想,沟通情况,增强了凝聚力。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的基石。近年来,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其维系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和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11月5日,在于智玲副主席带领下,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委员对我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视察。视察组在市文广新局领导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萨尔图区的绿园社区、东风社区、拥军社区,红岗区的银河社区、创业社区、晨曦社区,并听取有关部门工作通报,召开协商座谈会。委员们充分肯定我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绩。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社区服务综合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各级社区文化活动场所300余个,覆盖全部城市社区,满足了群众基本需求。设立多功能厅、图书室、健身室、棋牌室等功能设施,部分社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法律援助室,聘请专家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大庆之冬”、“激情之夏”、“爱传递”志愿服务等品牌文化活动形成常态,百团千场演出每年惠及群众数万人次。“我们的节日”笔会、歌会,国庆书画展、老年艺术节、邻里一家亲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唱响大庆幸福谣”、“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晚会、广场舞表演,为百姓搭建展示平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各类文体活动室全天开放,结合社区养老工作,提供送餐和日间照料等服务,为社区居民参加活动提供了便利。市群众艺术馆常年举办公益讲座,面向市民开展免费辅导,定期下社区言传身授培训基层文艺骨干。专业文艺团体“送欢乐下基层”精品展演年均演出150场。社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近5年来各类文艺群体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民间文化队伍的引领凝聚作用效果明显。目前全市有表演类团队376个,创作类团队50个,农村文化大院156个,涵盖了广场舞、秧歌、曲艺、器乐、合唱、书法、绘画、武术等多个门类,形成了骨干带团队、团队带群众的良好格局。

二、主要问题。

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老区和改建小区的文化活动场所普遍面积不足,一些社区将有限场地出租创收。县域社区改革建立的新社区,有的没有室内活动场所。部分油田企业所建场馆只限于本单位职工使用,文体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文化人才不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图书情报信息人才紧缺。社区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兼职,部分社区缺少对居民文体活动进行组织指导,文体活动和作品创新性不够,质量普遍不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低。文化活动在内容、形式上缺乏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缺少对改善社区发展环境的主人意识。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一些没有大企业支持的城市社区和县域社区,日常管理维护费用不足,没有能力聘请编创、导演等专业人员,演出道具、服装、创作材料主要靠自筹。

三、意见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企业文化是单位的灵魂。要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既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同时,也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文化工作者做好策划,即要做到虚功实做,结合本队实际,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专项组织机构。

领导参加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企业文化工作中心设立常设机构,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有关协调和落实等具体日常工作。

二、明确考核的程序方式方法。

在考核程序上,要按照考核范围的对象的相关规定,按照机关先行一步、领导带头示范的主要思想,在实施专项考核时,先考核单位机关各部门,后考核项目部,在考核各部门时,要先考核各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特在考核方法上,负责考核的部门,每年在时间断限上采取半年和年终两个阶段实施对标考核,负责考核的部门在半年和年底前两个时间考核一次,年终为总体考核与评价,要协调召集并组织相关成员单位人员联合组成年终考核小组,在年底前全部完成,并及时向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考核领导小组汇报年终考核与评定总体情况。主要采取实地查看、没试考评、现场问答、思想调研、听取介绍等方式方法,要做到专项考核有理有据,实实在在。同时,要做到及时采取书面形式,以书面形式及时准确统一通报各单位的考核结果。

企业文化考核的基础原则应该坚持两点。一是增强文化绩效观念和文化管理意识,坚持规定的各项考核标准,本着沟通、指导、督促、服务、管理、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严格实施专项考核;二是经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考核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单独沟通与指导。

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江苏省扬州汽车运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于1949年,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全国道路旅客运输一级企业。经营领域覆盖道路旅客运输、公共交通、城市出租、汽车修理、商贸旅游、职业培训等多种产业,为扬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公路客运龙头企业。集团下辖17个分公司、12个子公司,现有职工20__余名,总资产7亿多元,各种营运车辆近__00辆。经营公路客运线路128条,辐射17个省和直辖市,日发班次1200余班次,年发送旅客750万人次;公交线路11条,年运量达2700余万人次。20__年6月通过iso9001:20__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为扬州市国资委系统重点监管企业。

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发布后,在交通运输企业中掀起了企业文化建设高潮。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启动并推进企业文化的策划、实施工作,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时刻铭记“奉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使命,努力践行“满意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弘扬“团结、奉献、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完整、严密、和谐的企业文化体系。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先后荣获“全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单位”、“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中国文化管理十佳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江苏省放心消费示范点”、“江苏省安全生产诚信企业”等称号,获得“中国用户满意鼎”。下属扬州汽车站为“全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客运站”、交通部“文明汽车客运站”、“江苏省文明单位”。公司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的、长远的影响,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和快速发展。

一、精心策划,全面实施,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短期内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行政领导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策划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推动,专设企业文化策划处负责日常策划工作,聘请专业的品牌策划公司进行企业文化理念(mis)、行为(bis)、视觉(vis)三大系统的全面策划,提炼公司60年企业文化的精髓,归纳出公司核心价值观--“满意创造价值”,并层层展开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领导身先士卒,对企业的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提出建设本企业文化的独到见解。领导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员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走向成功。20__年公司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总经理时雨、党委书记吴忠俊被评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杰出贡献者,时雨总经理当选为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二、构建形成严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公司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行业特点、服务需求和职工诉求,提炼出满意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并构建起以内层(核心价值观)、中层(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表层(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层面为框架的企业文化体系。

1、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形成了以理念识别系统为核心的扬汽文化体系。

企业理念识别系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关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识别系统,是cis整个系统中的核心与灵魂。公司精心设计了以18个基础理念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并扩展到应用理念体系和延伸理念体系,组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应明确并向社会公示的最为关键的价值取向,是公司理念体系的核心和主体,是企业为实现愿景、承担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价值标准。公司根据主营业务以服务为主的特点将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满意创造价值”。

满意:是以满足需求、以人为本为指导方向,要求做到: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市民满意、政府满意。

创造:是以实现满意服务为目标,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同行的创新活动过程。包括:服务创新、标准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

价值:是指实现满意服务前提下多种价值共同实现的价值体系,包括客户价值、员工价值、公司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指明了方向。有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获得了强盛的生命力,企业文化的策划也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

2、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看,编制了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主要载体--《扬汽文化大纲》。

3、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视觉形象。

公司近年来根据视觉识别系统的常用标准规范了企业内部及各二级单位的企业标识形象,完成了绝大部分营运车辆的视觉改型换色计划。完成了公司机关及二级单位视觉识别系统的更新,制作文化小卡片、设置桌卡、发放书签,共制作了近千块企业文化展示牌,近百块企务公开栏,添置相关的视觉识别系统设施。公司参照cis企业识别系统里的服装颜色标准和样式设计示意图,为公司员工量身制定了工作服。员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一律按要求穿着公司为员工统一量身制作的企业服装。

公司对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形式,不断开展企业歌曲卡拉ok大赛、岗位练兵、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连续组织了“满意在交通、满意在扬汽”、“文明礼仪伴我行”、“放心消费”、“走进扬汽、感受春运”、创建“工人先锋号”等主题活动,全面展示企业精神风貌,推动企业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编写了窗口岗位行为规范歌和以企业文化主要理念为内容的企业歌曲《扬汽之歌》,印制了十大理念和扬汽之歌歌词卡片发给每位员工,要求职工会背会唱。20__年举办《扬汽文化演唱竞赛》,全司共有300多名员工参与,在传唱企业歌曲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和贯彻公司的文化理念。同年建成了一个集举行会议、教育培训、视频演示、各娱乐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厅,大大地拓展了职工开展各项活动的空间。

四、加快亚文化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1、以质量文化为主线,塑造特色服务品牌。

在理念系统落地实施过程中,重点放在质量理念的宣传和贯彻活动上,通过宣传和树立质量认识,分析质量本质、认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责任,确立了构建质量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质量理念:

l安全、快捷、方便、舒适;

l质量必须满意,满意体现价值;

l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l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必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公司围绕质量理念持续不断地组织qc小组活动、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建活动、质量操作竞赛、岗位练兵、用户满意优质服务季竞赛等活动,不断促进增强质量意识。根据质量文化活动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开设了质量管理网站、论坛和博客群,用以共享质量文化经验和交流体会,使之成为创建活动、质量管理活动和企业文化活动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公司将这些活动统称为“提升质量文化、确保用户满意”活动,并确立“年年活动、年年创新、年年进步”的活动目标。活动中培养出驾驶员张彤、服务员陈香、徐美玲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劳模和服务明星;在首届全国交通行业“宇通杯”机动驾驶节能竞赛中,公司荣获“节能优胜企业奖”,驾驶员金涌在个人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第三名);公司连续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获8项国优小组、25项部、省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0__年度被评为为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张彤驾驶班被评为为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在质量文化推进活动中,3名同志被授予“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快客公司上海驾驶班班长张彤的“四段式工作法”荣获“扬州市十佳工作法”,20__年光荣当选全国劳模,扬州汽车站服务员徐美玲当选交通运输部劳模。扬州汽车站荣获“全国道路客运百强诚信客运站”称号。这些成绩,既是对我们工作成果的褒奖,也为我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深圳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广东省一级学校。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张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校地处深圳龙岗区,当地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和外来民工家庭比较多,因此学生家庭呈现出吃低保家庭多、离异单亲家庭多、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学校无形之中就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这些学习、思想、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现出来的不懂规矩、我行我素、无视教育等行为,具有很强的劣根性。我们透过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与外出取经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为核心,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生动的育人环境”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的校园氛围。

因此,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当前,我们一些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块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个性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不够深入。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乃是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2、创新教育理论。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们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核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集体教育理论。

学校班级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具有促进学生同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的品德、个性特征、思想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现代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班级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舞台。

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系统学习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说明,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校特定校园文化笼罩下某个班集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张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4、个性化班级文化与传统的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进行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研究。本课题将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实践性的研究,即强调如何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三)目标假设。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创”为中心的、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视了,往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单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

1、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造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最近,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北京小学唐亮老师(北京市“紫禁杯”特等班主任)在书中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3、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班级、学年、学校文化的差异必然体现不同的活动特点。从班级文化来讲,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了班组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5、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二)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

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各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负责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围绕班集体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使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成为班集体目标达成的辅助手段。据调查,在有意识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发动学生布置图书角之前,学生较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3%,非常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占9。7%,而之后呢,这两项分别达到了25%和63%,学生爱看课外书的习惯得到逐步的养成。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塑造”。“塑造”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大错,但学生毕竟与泥团木块不同,它们无法随学校与教师的心愿成为理想的“泥塑木雕”。因此,这样的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以更好地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因此,“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个性化的班集体,培育班级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是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班集体活动中使他们放射出个性化熠熠的光华,学生才能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中人”。

1、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他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只为他个人所具有。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因此,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2、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个性即无人才”。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所言:“个性教育将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而言,旨在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施个性教育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教育,成为自查报告网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个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4、沈黎明校长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曾经看过这样两幅连续的漫画:一幅是‘进校’:学生的头颅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椭圆形……每人神态各异,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毕业):所有学生的头颅,都变成了滴溜溜的圆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大写的人。班级作为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5、全国“xx”“十五”已经开展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研究,是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升华和发展。“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提出,是对班集体在学生素质发展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对班级建设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是在“班级建设”、“班级文化”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旨在形成班级个性化创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同时在创建个性化班集体的同时,把班级创新文化有机地融入集体中,使两者有机地融入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现过。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每个班集体化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班集中的每个人是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同群体互动,才能使创造教育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设中,围绕教师、家长、学生、班级资源、网络技术、班级文化主题中的某一项进行班级建设,凸显个性。

2、实践价值。

本课题能够使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培养个性化的班集体,同时有效地把评价体系融入其中,使班级建设呈现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课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参与课题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当今德育的大环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探索班级工作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自下而上的推动我校班级集体建设,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进而推进文化校园的形成。

3、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探究当前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探寻班级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班级文化的不同类型。

4、分析影响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探寻大众文化、教育文化、教师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求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控制影响学生行为的“潜规则”、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班级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模式。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如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的研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个性化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能化。

3、课题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个性化的建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准备与反思阶段(xx年3月—4月)。

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xx年4——6月)。

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班级文化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深化研究阶段(xx年7月—xx年8月)。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并在其它班级扩大实验范围,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学期写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

4、总结与推广阶段(xx年9月——10月)。

根据第三阶段的实验结果,创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并使实验推进至全校,对行之有效的模式进行定格推广。

5、结题与验收阶段:(xx年11月——12月)。

在继续进行实验的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汇编、总结、个案分析、实验报告或论著等形式公布实验成果,并组织专家鉴定。

对实验班级不作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课题组由温校长亲自主持,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周金宏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成立课题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温逸洪(校长)。

副组长:魏国勇(科研处)。

组员:黄静宜、魏国勇、郑凛佳、张玲。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理论保障。课题组聘请市、区专家为课题的专业引领团队,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五)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3、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养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

4、形成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集。

(1)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集(主题班队活动方案和班级个性化布置方案等)。

十、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面对专家听讲座》高洪主编新华出版社。

3、《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张万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戴联荣、薛晓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班级社会学概论》吴立德四川大学出版社。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学》李健民学苑出版社。

8、《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知识出版社。

9、《教育社会学》鲁杰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丁榕人民教育出版社。

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职工之家建设是工会组织的整体性工作,在职工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是工会组织、引导、教育、激励、凝聚职工的最大优势。

__国际工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建设“文化之家”为载体,面对面地与职工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职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心贴心地做职工思想工作,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实打实地为职工说话办事,增强“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叫响“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使职工增强对企业的依附感和信任感,努力实现职工队伍状况在一线掌握、工会维权帮扶在一线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一线落实、工会文体活动在一线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一线推进。

同时,按照“和谐稳定、实现双赢”的原则,处理好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和职工具体利益的关系。工会注重解决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管理,把青春扶贫行动、“金晖助老,爱心扶贫”和职工医疗互助、特困职工的救助作为加大帮扶工作的重点,全力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充分享受到政府现行的资助政策。对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职工,从感情上体贴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开展职工定期健康体检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受到尊重,心理上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尽心尽力地把暖人心、聚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做深做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__国际工会充分发挥了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针对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职工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和帮助职工正确认识企业为实现发展所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澄清模糊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如:通过定期开展最新形势主题教育活动,使职工充分认清形势,正视发展困难,树立危机意识,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和任务观念,采取切实措施,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团结一心,教育职工树立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增强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广泛宣传企业发展战略的美好远景和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培植职工“人企合一、共谋发展”的企业价值观,达到营造氛围、提高认识、凝聚力量、统一思想的目的,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员工的文化建设。企业秘书特殊的身份,使得其个人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本文拟就企业秘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企业秘书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又包括企业对外的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一些企业所标榜的企业文化,大多是指企业领导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与企业当下所拥有的实际文化有偏差,其目标的最终完成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秘书身份特殊,在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领导的意识和企业的形象,其素质品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程度。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精神文化,这是核心层,涵盖了企业文化所有的精髓,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与发展前景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激励机制、酬薪机制、规章制度、职场培训计划等;三是物质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包括企业形象、办公环境、员工着装等表象的东西。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表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从表面现象到内在本质,从价值导向到制度建设,处处可见企业文化的影子。

在企业文化价值链的众多环节中,企业中人是企业文化的最终载体。因为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员工高度认同的基础上,任何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如果得不到员工心理上得接受,那么企业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业内有一句话很是流行:企业文化首先是老板文化,老板的文化决定了企业的文化,乍一听,此话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咂摸,“老板的文化”只是企业领导的一厢情愿,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对企业文化的方向和实践路径固然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其最终成为“企业的文化”还要有一个前提,即“老板的文化”已经内化为“员工的文化”: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准则。

一些企业打造出了很多响亮的文化口号与标语,这其实是对企业文化的另一种误解。企业文化是逐步形成的,不是靠几个漂亮的装饰品所能诠释的,如此表面的企业文化,只能流于形式化、功利化。其实,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其基本的路径:确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文化个性、打造企业文化标识。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虽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初衷都是培育员工的岗位主人翁精神,鼓励每个员工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团队的执行力,最终使企业文化意识根植在全体员工心中,并体现在员工的工作之中。说到底,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员工的文化建设,建设有文化的企业首先应该从人的建设开始。

(一)企业秘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标杆示范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是推动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企业领导身体力行固然对企业文化的宣导与辐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要想企业文化真正深入到员工的内心深处,在员工中打造一个或一些标杆和楷模十分必要。企业秘书是最佳人选。因为秘书工作在领导机关,活动在领导左右,是领导的“贴心人”和“代言人”,其工作风格与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领导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影响力和辐射力”。

所以将秘书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标杆,并以此向内引导企业其他员工、向外宣传公司形象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秘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企业秘书是将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联系的纽带,是传播企业文化的使者。企业秘书人际关系的好坏关系到秘书工作是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企业文化在员工个人建设中的效能。

企业文化是所有员工的文化,只有企业文化根植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企业才会具备从上到下的合力。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秘书人员处于关键的位置。很多企业管理案例告诉我们:在领导与职能部门之间、在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在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秘书人员协调工作做得越好,群体团队的整体效能就会发挥得越好,团体协作的意识也就会越强烈。只有企业秘书在工作创造出和谐舒畅的情感氛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才会比较通畅,企业的凝聚力才会增强,企业文化理念才会深入人心。

(三)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发挥企业秘书在文化变革中的推手作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生存空间与境遇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文化也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企业内部员工心理动向与企业外部环境变异的信息,是企业文化变迁的现实基础。企业秘书工作在企业各项工作的最前线,他们很容易了解到企业员工追求意义与价值观念的动态变化、市场前沿信息、其他企业的优质文化。这些信息对变革和创新企业文化十分重要。

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内容,只有充分利用企业秘书掌握的信息,企业文化才能成为“适宜的文化”,即合乎员工意愿、符合市场要求的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将,企业秘书既是企业的业务人员,又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秘书的企业文化素质,使其真正发挥“风向标”和“窗口”的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会效果显著。

(一)强化企业秘书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力高效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本属精神领域的范畴,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它抽象无形的,其构成资源大多存在于观念、价值等层面。企业中制度建设与形象建设都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企业领导一定要通过文化信念的宣传与引导,使企业秘书真正地体悟企业文化的内涵,使其对建设企业文化最应该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到底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到底什么是好的企业,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企业员工个体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企业秘书只有把握住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对企业秘书的约束力、鞭策力才会加强,企业文化才能内化为企业秘书的思想力。

(二)强化企业秘书对企业文化的执行力理念如果不付诸于实际,那将永远是空中楼阁。企业文化不但要内化于内心,还要外化于行动。目前许多企业文化还停留在喊口号、做样子、发册子等表面文章的建设上,缺少行动上的真正落实。企业秘书工作业务量大,业缘涉及企业内外,其任何一项行动都关系到企业文化的传递与宣扬,所以企业领导一定要督促秘书在办文、办事和办会等活动时,将企业的价值观、战略目标等文化理念渗透其中。秘书工作无小事,只有企业文化成为了秘书工作的行动指南,秘书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员工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标。通过企业秘书工作作风的示范作用,企业员工有了个人文化建设的榜样,一个个抽象的企业文化概念便变得真实可感,具备了很强的操作性。

(三)关注企业秘书的个人发展

优秀的企业秘书属于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的目标与人生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秘书个人的发展需求,适时地给予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或加薪或升职。充分的激励,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企业秘书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向全体员工发出一种信息: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并不矛盾,如果以企业的价值观为自己工作指南和行动纲领,认同于企业文化,实践于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就会给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秘书是服务性的职业。就企业秘书而言,为企业领导服务、为企业各环节部门服务、为企业员工服务是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胜任建设企业文化领头羊的角色,企业秘书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信息处理、文字口语表达等能力,提高自己职业道德水平。管理、约束、刺激只是外力,只有企业秘书自律自重,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企业文化才会在其宣导和推动下深入到企业员工的内心。企业员工的文化建设,必须先从企业秘书的个人建设开始,这个事实不容忽视。

企业文化建设

一、为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塑造和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鼓舞和激励全体员工,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的内容与实施做出规定,是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依据。

三、本制度适用于各部门、各大区/办事处的企业文化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文化建设

根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虚火上升”的现象,北京国富管理咨询公司根据长期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总结出一套企业文化建设“四个同心圆”模型,有力地助推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难的问题。

核心项目组是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的核心机构,负责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与推广,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执行者和推动者。核心项目组一般由咨询公司与企业内相应文化部门共同组成。咨询公司企业文化项目组负责对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诊断,写出诊断报告,提炼出企业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层文化,撰写和制定企业文化手册、员工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培训手册等文本,并制定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企业内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部门一般有企业文化部(处)、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企业宣传部、企业工会、行政办公室等组成,核心项目组一般要求有这些企业文化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参与,并配备3—5名的专职人员。核心项目组这部分人员要求全程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诊断、设计与宣贯实施,他们是企业的整个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见证者、参与人,能更深切地把握企业需要什么文化、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他们的工作办法、他们对员工的把握是企业文化推动的关键环节。咨询公司项目组与企业项目组的通力合作、合理分工,是保证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保证到位的基本条件。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离开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将寸步难行。企业文化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是企业老总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必修课。所以我们根据众多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在“四个同心圆”模型中的第2层设立企业文化领导小组,该小组由企业的一把手及分管企业文化工作的主要领导人组成。企业文化领导小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协调者和推动者。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部分包括战略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经营文化等,外在部分包括企业信誉、企业行为、企业环境、企业形象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人总体把握,亲自指导。企业文化的建设包括精神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建设,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文化资源等五大资源,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人的协调与配合。企业文化领导小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使组织与顾问公司的项目部进行协调和沟通而成立的,参与项目的内容比较少。同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对企业文化没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很难使企业做强做大、基业常青。

彼得圣吉在他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提出了先导小组概念,其本意是通过先导小组活动把概念变为能力,把理论变为实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引进了先导小组的概念。先导小组是创建卓越企业文化组织、培育卓越执行者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通过集中研讨、定期会晤,确定目标,制定阶段计划,选择议题,试运行方案等手段,使大家学习并改变,提高执行意识和能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程。企业文化先导小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播种者、示范者和推动者。企业文化先导小组可以反馈企业文化内容的实践,为项目组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和建议,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在企业内部快速而广泛地传播。先导小组的主要作用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建企业文化实验室,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分析目前组织企业文化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思路研讨。成立先导小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首先调动核心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对目前组织企业文化问题进行内部诊断,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成内部案例,并对该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分析,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建议和思路转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制度框架。促进企业文化组织建设思路的产生和方案的出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咨询顾问引导下,先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创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为方案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二是在设计方案拿出来之后,先导小组成员就所提出的方案中存在的漏洞及在实施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对方案进行论证,使方案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中基层导入工作,促进知识、技能转移,训练内部教练。在先导小组所开展的各种活动过程当中,咨询顾问将通过大量的训练,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先导小组成员,使他们掌握执行体系,并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组织内进行传授,最后成为组织的内部顾问,能够对组织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和改进。企业文化先导小组由企业文化领导小组负责组建,成员组成包括:企业中、基层单位推荐、选出的员工;各个部门、车间或班组选出的2名成员等。员工身份要求包括:中层干部;职工意见代表;具有特色文化思想的员工,要求进步、表现积极的员工等。小组成员要按期参加文化项目专题活动和会议,接受文化培训和方法学习,并参加企业文化理念提炼活动,向项目组提供建议和批评;与项目组共同探讨一些文化建设的主题活动,积极参与并执行活动,完成宣传和收集信息的任务。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文化的源头和最主要承载者、是企业文化的最终建设者和受益者。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可以从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身上反映出来。文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根植于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最终由员工决定。文化建设项目强调广泛参与,从设计阶段到实施阶段,对各级员工都会有不同的参与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提炼、诠释阶段,更多的是企业高层与中层人员的参与,当这一层面心理认同度比较趋于一致之后,接下来是论证和让员工讨论、接受的过程,项目核心组通过小型会议等方式让员工一起来讨论,收集大家的意见。经不断修正后最后达到员工代表的基本认同,再以规范的文本和丰富多样的活动、仪式向全体员工公布实施。企业文化使者作为企业员工的优秀代表、企业文化的先知先觉者,是传承文化的带头人、传播文化的宣讲人、员工企业文化疑问的答疑人。在利用企业文化“四个同心圆”组织建设模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分别设计了产品线、培训线和活动线三条平行线贯穿于四个同心圆的组织:产品线主要有《企业文化评估手册》《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规范》《员工内部读本》等,这些文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产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与工具;培训线是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的基本保证,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培训贯穿于前、中、后期,并利用“焦点小组访谈”、先导小组培训、文化教程宣讲等方式使企业文化能够全员传播;活动线是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拓展训练、辩论赛、拔河比赛等,用活动提高员工的凝聚力、荣誉感,营造一个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四个同心圆与三条产品线的纵横结合,构成了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把企业文化的触角伸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流程和各个层级。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系必须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经过企业管理经营的实践检验,“四个同心圆”企业文化组织建设模型根据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创新的工作方法,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上下一致的行动,使企业精神、理念渗透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教化功能、辐射功能等作用,成为企业建立先进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建筑企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指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着力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探讨了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建筑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建筑市场打开了通道,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着效率与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经营单一,企业隶属关系上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差距。因此构建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培育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某种单项资源,而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就建筑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带来优势竞争力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包括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第二层面为目标层,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导向;第三层面为载体层,包括企业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层面为保障层,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才能维持或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距离。一个企业旺盛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底蕴,是企业长期优胜的关键和保障。

1. 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而转为理念与文化的竞争。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所代表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于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忠实信仰。管理者必须将其组织统一在一个坚定的意念和共同的愿景下,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相应的管理。企业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社会大众和客户在接受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震撼力。

2.建筑企业文化的个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同时建筑业又是一个资金投入量较大,风险也较高的行业。因此,建筑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既有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分散、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艰苦、异地施工较多,从而造成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而建筑企业职工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企业的临时用工较多,队伍流动性大,从而加大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程度。

建筑企业文化是维系建筑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外在层次为物质文化,如建筑产品和建筑工具;中间层次为制度文化,内在的核心层次为价值观;外在层次为硬件,中间和内在层次为软件,硬件是软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源泉,拥有众多的优秀项目必然显示出企业的雄厚实力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文化在每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都会发挥作用和得到体现。因此,项目文化作为建筑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

1. 基本思路。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内外环境,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情况;再分析建筑行业的劣势,如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混乱状况等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然后研究建筑行业的优势,如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的扩大,关税壁垒的降低将使得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施工模式的引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开展实证分析,如传统观念、心理、行为方式、习俗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和设计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建筑企业文化。

2. 具体措施及创新思路。在与具体业务行为相关的操作层面上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育技术文化、质量文化、信用文化。

技术文化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技术进步活动中集中统一的体现,决定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并使其有效运行。不同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工程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竞争,而且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注重提高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技术氛围,形成技术创新的全员意识;质量文化是渗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包含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追求和企业质量教育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突出质量意识就是突出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功能;信用文化是指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评价、体系、规则和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形成全员的诚信度,以良好的信用获取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项目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点与特色,应结合起来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创建创新的项目文化,确保项目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进而实现管理升级,树立了良好的项目形象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且赢得业主、占领市场。创新项目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项目管理文化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建筑工程微机管理系统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有效工具,实现现场办公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无纸化”的项目管理,使施工的整个过程具有可追溯性。

(2)项目制度文化创新,抓住关键问题。专门给项目经理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项目管理顺利进行又能反映、维系和弘扬项目文化的规章制度,强化他们创建项目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项目精神文化创新,实现人心凝聚。以人为本,尊重、理解项目人,充分调动项目人的积极性,尽可能最大利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为项目尽职尽责;适时加强岗位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项目人的综合素质。

(4)项目业主文化创新,产生品牌效应。将项目文化积极向业主延伸,工程竣工后主动配合业主的善后工作,有效宣传自己的优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无投诉回访制度,建立与业主之间的密切联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更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群体理想培育,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团结,关注全方位效益的提高,构筑双赢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实际,准确把握企业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的文化类型,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理念,以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优化经营理念和员工思想行为为着力点,塑造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形成合力,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

论文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企业更要建设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

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中国西电集团这几年文化建设,用“责任之道”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又好又快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二)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

(三)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一)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

(二)突出和依靠主体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方式、实践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对于即将加入wto的中国以及中国电信集团犹是如。

何为“企业文化”,我们理解为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规则体系。说起企业文化,就要从企业文化系统的主要组成说起,即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部份。l、理念识别系统(mis)。这一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观”(sharedvalue),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尤其是指企业精神;2、行为识别系统(bis)。包括:组织结构、企业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公关策略、员工培训、团队修炼等等,是一套完整的企业行为识别和活动规范系统;3、视觉识别系统(vis),视觉识别系统是指只要是看得见的带有企业标志和文字的,都整齐统一,决不走样,并制订了一套严格的视觉形象规范制度。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精神(mi)透过企业对内、对外的行为话动(bi)以及系统化的视觉识别设计(vi)传达给社会大众,具有塑造、完善和提升企业形象,强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功能,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准确的说,它是中国电信企业观念更新、体制变革、战略整合等最重要的支持。

中国电信推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需要肯定的是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最大减少其内部的管理成本,而且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管理成本的降低。简单地说,就是某个企业或集团的全体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很多企业的成功,都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日本企业“内协外争、亲和一致”的“家”意识和氛围,即是生动的体现。可以试想,在一个人心涣散、任人唯亲、“窝里斗”的环境中,必然导致企业最终的崩溃。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所有的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塑造某种文化,使自己能够获取更高的市场价值。比如在许多国际先进企业文化中表面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文明的传播,实际它所流露的魅力就是让你无法拒绝为它的产品或服务付出高额的费用,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国内企业加工的产品,标上国际著名商标后,就身价百倍的原因。这就是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文化最终的功利性。

其次是中国电信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保守传统的,还是创新进取的;是面向国内的,还是放眼全球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创造优质服务、追求利益的合理化;是自由式的,还是科学、规范的等等。不解决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中国电信是很难以建设登大雅之堂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的。

再次要解决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由谁为主导去进行建设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我一直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某个地市级的电信企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我坚持认为,中国电信要大规模搞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是从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因为地市级、甚至于省级电信企业都没有如此经济实力、魄力,更没有长远的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所以不可能筹划真正达到国际水准的企业文化建设,就算搞好了只是某个地市或省市电信企业的特色文化,而绝非规范化、系统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反而给中国电信的整体文化建设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和内耗。比如以前“北京电信”的企业视觉识别形象,虽然有特色,但很让人不理解,我一度以为这是一家区别于各省市区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的独立的一家电信公司。当然,企业文化建设绝不是一个下面各级电信企业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上级与下级双方互动的一种进行状态。

起码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才可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如何建设中国电信企业文化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应该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面简称“总司”)统一筹划部署,下发具有全面指导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这个方案自然也包括了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首先从理念系统说起。这是建立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这个系统的建立直接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成功与否。这是统筹全国电信员工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深入铭刻在每一个电信员工思想的信念,是中国电信的企业之魂。对于这个问题,本人自觉才疏学浅,不敢在此妄言。但这个系统起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变迁。其次是行为识别系统。这才是大量的、具体的,甚至是极其繁琐的工作,但也是支撑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大厦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本人认为,由于中国电信是自上而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一级电信公司基本是延袭“总司”的机构及其职能,对本省区内电信企业进行相类似的垂直管理,而地市分公司在机构及职能上很大程度也是类似延袭,所以从机构和职能来看,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条线,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电信规范各种职能和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方便。所以建立统一科学的行为规范系统是必要的,如《中国电信集团机构职能规范手册》、《岗位职能规范》、《中国电信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以及外勤、对外服务、员工培训等等规范文本。这些“手册”从总经理职能,到普通员工的每天上班举手抬足,都有十分明确的界定。有了这些规范,才能保证全国、全球的中国电信员工都是统一的、科学的行为。如果“总司”能解决这些规范问题,对于整体提高中国电信集团的“行为素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就是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仍欠完善和规范,还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现在中国电信的很多新业务都缺乏统一科学的形象识别体系,比如isdn业务、800业务等,不仅各地宣传召径不统一,而且缺乏通俗易懂的品牌策划。所以要制订包括《中国电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下属企业形象识别手册》、《中国电信集团产品品牌识别系统手册》等等规范文本都需要不厌其繁地落实.到此,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才初具雏形。在此指导基础上,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等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实际操作。到了地市一级也必须有常规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心,有员工日常培训基地,有电信发展历程展厅等等,逐渐才能形威,既鲜明生动又统一和谐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氛围。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不提到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一员工培训。国际型的大企业绝不会让员工培训放任自流。如果中国电信集团要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在全球具备竞争实力的信息产业“巨鳄”,那就必须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系统地统一管理。培训必须要解决基地问题。从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北邮固然是很理想的基地,但恐非已用,其它通信公司一样会作为员工培训与科研开发的“桥头堡”;况且北邮在人文方面深度和厚度上有所欠缺,这对于培养具有全球性决策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说是不够的。其实选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很适合;还有就是与国外著名学院联合,系统深入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色彩的高级管理层也是可行的。而更多的精力还是花费在建设本公司内部的员工培训基地上。在员工培训方面一定要舍得投入。没有高素质的员工,绝对不会有高品质的企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基层员工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国电信企业综合竟争力的高低。中国电信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上面的有关改善服务的政策每年都一再强调,但到了基层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员工素质跟不上中国电信发展的需要。员工素质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发展取得更大突破的“瓶颈”!解决在岗员工培训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该以省市为基本单位建立现代化的员工培训基地,因为各省市都可利用原有的设施(如邮电学校、培训中心等)加以完善即可。全国统一使用教材,可参照国外先进通信企业的员工培训教材等(这需要人民邮电出版社多引进)以及电信院校教材。在这里,各地市县的员工都可以接受到正规的、系统的有关改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培训。各地市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等办法进行辅导教育。解决了基层培训问题,中国电信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电信提出在3-5年内建成一流的、具有国际竟争实力的公司的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一蹴可就之事,而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既是历史上的电信文化的积累和继承,又要有所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就算从现在算起,距离中国电信与国际电信巨头的直接对话时间表只有三、五年,届时,经济全球化的压力肯定要比现在大十倍都不止。是选择强大自我兼并别人,抑或是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中国电信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在这几年时间内,中国电信一方面要踏踏实实解决以前用户和社会造成的误解,重新树立社会公众和国家对中国电信的信心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尽快形成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以期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实现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企业文化建设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心理定势的效应有正负之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另一方面,心理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惯性和惰性,人们很容易对一些东西特别是理念形成固执,不愿意主动改变。

要想让心理定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首先员工要对企业文化有比较深入的感知和了解。在企业文化理念提炼出来以后,可以制作成标语张贴在墙上,可以写在员工的胸卡上,可以做成台历,可以制作成宣传片指定专门的讲师进行教育培训,也可以在每天的晨会和一些重要会议之前播放。总之,利用一切可以想到的途径,让员工置身在企业文化的环境中,对企业文化熟悉之后,再发挥对企业文化的定势作用。

此外,在利用心理定势效应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明确在哪些方面需要形成心理和行为定势,在哪些方面不需要,不要机械化地使企业文化走向僵化和反面,一般来说需要形成心理和行为定势的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和最具标志意义的部分;第二,要形成心理和行为定势的内容,一定要有足量的训练,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度的要求,期望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不可能产生定势效应的。

组织在进行变革时,相应地要更新和改造原有的企业文化,这个时候首先就要打破已有的传统心理定势,可以及时地、有意识地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或其它思维方式。当然这是件十分艰巨的事,常会遇到文化惰性的顽强抵抗。

二、重视心理强化

在管理中可以运用心理强化手段来改造员工的行为。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刺激主体,来保持和增强某种积极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即利用强化物抑制不良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强化心理运用到组织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及时表扬或奖励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或惩罚与企业文化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在运用强化时必须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要明确强化目标,要弄清楚什么该表彰奖励,什么该批评惩罚,什么可以不去强化;第二,要重视制度的落实和许诺的兑现,这是强化的关键所在;第三,要了解清楚情况,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实践表明,不实事求是和不公正的奖惩比不强化的效果更糟;第四,要注意强化形式的多样化,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批评有公开的也有私下的,检查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第五,强化要注意及时性,及时强化能取得最佳效果;第六,要注意强化的时程间隔,对于某一行为,每次反应都予以强化并不好,不定比例间隔强化和不定时间隔强化的效果最佳;第七,要注意不同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需要,对于比较内向的员工最好不要当着他人的面进行批评,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的员工可以更多地采取物质奖励,总之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所有的人。

笔者在上文中也提到,当企业的文化需要发生改变时,首先要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对新文化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巧妙利用强化,帮助员工增加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减少违背企业文化的行为。

三、利用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少数人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可能会产生群体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大多数人可能就会做出从众的选择。

群体压力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而形成的,而不是恐吓、行政压力的结果。因此,这一原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必须做到:第一,要善于形成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集体的公意,是集体中占优势的并为多数人所赞成的言论和意见。它借助于群众的议论,以褒贬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集体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集体舆论一旦形成,集体就能明辨是非,使正确的东西得到扶持和发扬,使不良的东西受到批评和抵制。集体舆论形成的途径主要有宣传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会等,这也是企业文化常用的一些推广方式。第二,要善于发挥小集团的作用。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团体人数在7-8人以内从众的效果最佳,因此发挥部门、科室、班组和一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集体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企业中的榜样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部门、班组领导者的带头作用;二是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这两类人的榜样效应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第四,要善于控制反从众现象。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团体中做出不同于多数人反应的人数越多,从众的可能性就会越低。因此,对于团体中的抵制和反对意见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组织领导者应该动用企业网站、内刊等一切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主动利用从众心理,促成组织成员在行动上的一致。一旦这种行动一致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个别后进成员就会构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改变初衷,与大多数成员一致起来,进而实现组织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舆论与行动的良性循环。

四、化解挫折心理,重视员工心理健康

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的磨擦、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从组织成员个人来讲,碰到困难时难免会产生挫折心理。如何化解组织成员出现的挫折心理,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也是组织文化建设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首先,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尽快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尊重员工,与员工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周围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其次,在组织内部应该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员工能够畅所欲言,提出对组织发展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再次,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或咨询模式,使员工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并能自觉约束自己、认识自己,使自己的工作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从而加快组织目标前进的速度。

组织成员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会对自己工作的团体产生更高的认同和归属,会更加有效、快乐地工作,这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应该是努力去做到的,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这些心理机制。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文化也是关于人的文化,准确把握员工的心理,可以使企业文化理念更好落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6s

关键字:6s6s管理6s安全6s标准。

“6s”管理理论起源于日本企业,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整理(seiri)、整顿(seion)、清扫(seiso)、规范(standdard)、素养(shitsuike)、安全(safety),因以“s”开头故称为“6s”。“6s”管理要求在整理中学会判断,在整顿中学会节约,在清扫中学会标准化,在规范中学会定置化、制度化,在素养中形成习惯,在操作中学会安全,培育和升华企业安全文化。

“6s”管理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建设一流素质员工队伍的先进管理手段,其目标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安全水平、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竞争力。而公司推行“6s”管理的目的,就是透过细琐、简单的动作,潜移默化,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达到现场管理规范化、物资摆放定置化、库区管理整洁化、安全管理常态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使安全工作从有形管理走向无形管理,促进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推行“6s”管理以来,“整理、整顿”使仓储公司各种物品得到了定点放置,让员工养成了良好工作习惯,“文明礼貌、亲情服务、精细管理”等行为规范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职工言行,使公司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四个转变”,凸显企业安全文化魅力。

现在,单纯的惩罚性制度被弱化,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被激发,对遵章守纪、严格践行安全制度,能够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的员工进行月度“安全标兵”评定和经济激励成为热点。2009年,公司发生“三违”15例,同比降低58%,各类承包商、外来人员违章25例,同比降低17%,处罚金额18900元,同比增加12%,安全表彰14800元,同比增加500%。

通过引入“6s”管理模式,实现了生产作业现场的设备设施、工具物品“各就各位”;资料台帐摆放整齐、有序;各类精美形象化的安全标识、hse警示标识标牌、设备操作点检表一目了然;生产区域内所有流程、走向、标志清楚美观,库区面貌的焕然一新,促使各职能部门改变往日被动整改、突击整改的方式,自觉执行“6s”现场整理、整顿,坚持每天5-10分钟的“6s”清扫和每两小时巡检活动,彻底杜绝了“脏、乱、差”现象,营造了人人参与创建舒适、整洁、文明工作环境的良好氛围。

正是企业体现员工良好素质,践行“6s”管理模式的最好诠释。

“6s”是现场管理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管理技术,仓储公司把“6s”定位为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6s”管理支撑体系,打造“6s”模版现场,深化安全文化内涵,进一步推进了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使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和过程控制中形成有益于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养成重视安全的工作态度。因此,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要立足于现场、立足于班组、立足于岗位员工。公司紧扣“素养”和“安全”两个关键因素并将其融入企业安全文化,通过视觉冲击、理性约束、亲情感化的方式,让每位员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认识“6s”管理精髓,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首先,利用电子滚动屏幕反复播放公司安全文化理念,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同时,根据不同的作业现场设置“6s”理念宣传展板和宣传标语,营造了浓郁的“6s味道”,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更加注重现场管理。其次,以办公室、现场设施设备“6s”管理为重点,实行“定点摄影”。如:对消防器材的摆放进行对比拍照,一组随意摆放,凌乱不堪;一组规范整洁,清爽宜人,让员工切实地感到“6s”就在自己身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员工长期来在固定环境下养成的惰性心理和不规范行为,必须打破已经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在督促员工加强对“6s”应知应会学习的同时,一是结合岗位实际,制订“6s”管理标准,自编《“6s”知识指南》和《现场管理实施细则》,建立现场示范点,让员工从思想上、视觉上、心灵上对“6s”理念进行认知,促使员工在行为上与之互动。二是从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劳动纪律入手,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礼仪培训和管理干部“强化责任,提高职业素质”主题军训活动,提高员工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标准化执行力,形成了个性突出、文化鲜明、形象统一的仓储团队新形象。三是引入目视管理。对各种记录资料,作业现场标识标牌的颜色以及库区所有工艺流程和设施设备的专用标识进行统一规范,引导员工在具体工作中创新方法,理清程序,达到人、物、制度的和谐统一。

“6s”子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公司抓住其整体性特点,把人的安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和价值观作为最核心的、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做到整体规划,多方施治,分头把关,持续改进,强化员工全方位治理意识,精心构筑安全生产屏障。

组织机构的健全是“6s”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的保障。公司专门成立“6s”领导小组,设立专职办公室,制定《“6s”管理实施方案》和《岗位“6s”管理实施细则》,并确立了“432”推行思路,即做到“4个全”:全部覆盖、全员培训、全员考核、全面达标;坚持“3个逗硬”:责任逗硬、检查逗硬、奖惩逗硬;实现“2个目标”: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塑造本质安全员工。

个岗位、每一位员工手中,使员工熟知现场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二是岗位操作卡片化。按照“简洁、实用、管用、可操作”原则,对公司8个工种的岗位操作规程进行优化、提炼,并制成岗位操作卡,为员工现场安全操作提供了标准保障和理论依据。三是应急操作卡片化。把应急预案分岗位、部位提炼成操作性强的具体步骤,并实行“三定一统”的方法(定岗、定位、定使用抢险器材、统一编号),解决了员工对应急操作具体职责、步骤、措施不清等问题。四是hse检查表格化。根据hse体系要求,从设备设施、现场安全、人员操作等方面,制作日、周、月三级检查“指引表”,使巡检项目具体化、标准化,从而促进了现场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落实“三严”,“6s”稳步推进。有制度而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安全管理工作就等于零。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6s”管理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公司从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入手,以“三严”建立和完善了“6s”监督考核保障体系。一是严格监督机制。采用现场“干部走动式”管理,充分发挥“盯问题”工作法的作用,采用每周一的领导班子例行检查和安委会综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和处理,并制定整改措施。二是严格考核标准。按照hse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仓储分公司现场“6s”考评标准》,并突出领导和职能部门两个层面的考核。每季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日常检查、抽查、测评等情况进行汇总评比,并作为评比先进依据;各职能部门按照考核标准对岗位员工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记录,每月末统计日考核结果,并与员工奖金挂钩。三是严格奖惩。完善《仓储分该公司争先创优奖励办法》,设立“违章曝光台”和“光荣榜”,开展月度红旗班组、安全标兵、岗位操作能手和季度“促管理、保安全、增效益”流动红旗等评选活动,形成了严格管理、严格约束、严格考核、全员参与的竞争氛围。

6s

司旗、司歌、标准字体标准色。

强军富民。

创新超越。

告诉未来》。

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理念:实力开拓市场,诚信留住客户。

愿景:成为客户首选的、长期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

豫新精密装备公司。

二o一二年。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致相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两者实现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大学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这样才有利于体现高职高专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4、塑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具有校园特色的环境对教师成长、学生培育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校园特色发育的物质文化,使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有力因素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例如根据自己办学历史,校园内部体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风采;将校园建筑物以企业冠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根据学校办学专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处处体现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