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论文(优秀15篇)

时间:2023-11-28 02:28:13 作者:念青松

范文范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阅读范文范本时要注意分析其结构和语言运用,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然后布置家庭作业,最后学生回家练习巩固。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的运用下,“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学到知识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学习新知识,他们提前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以此模式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安排好的数学学习任务,自己独立研究学习。也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或小视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自己的数学学习。学生不必像以前那样,大家坐在教室里集体上课,紧绷神经,精神高度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既担心稍不留神老师的哪句话而遗漏个知识点,又担心自己思考的速度慢而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使用翻转课堂学生就像看电影一样,自己掌握视频的节奏,没听懂得地方可以多放几遍听,实在不懂了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向教师同学们请教。对于非常简单的知识也可以快进以节约时间。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由于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分小组的形式共同探究,所以各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齐心协力,积极探讨。完成任务后学生会和老师及同学们分享小组之间探讨出的成果。

二、翻转后教师演绎课堂的方法。

尽管翻转后的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小学数学教师在演绎课堂中的角色也是不可缺少的,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倾听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交往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个性的、独立的经验,有了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概念,老师没有必要为学生一一讲解,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对于梯形的概念,梯形各个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等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ppt或微小的视频独立自学,然后老师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他们自学所得的新发现,这样既节约了课堂上大量的宝贵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适时点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太强,而有些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面对新的知识点,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理解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如老师可以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梯形的面积》这节课中,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通过每小组的团结合作,小组成员一起探讨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同学们不仅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而且会把所得的结论掌握的更加牢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转变小学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且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变化,虽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拥护,但不可忽视的是传统师生关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联网爆出来的新闻,就有关于学生学习任务重、老师体罚学生等。学习任务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学生深受灌输式、填鸭式的荼毒。体罚学生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素养问题,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当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并未真正民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应该更务实地塑造个人人格,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而不是体罚等手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应该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鸭与灌输知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个人认为学习次要,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过游戏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国外学者表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能力更强。所以转变观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可以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发挥实质作用。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资方面的保障,例如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繁荣。首先计算机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又符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课件的形式还能将课堂变得生动。例如传统的纸质课文,是不具备声音、图像特质的,投影仪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点。以写话为例,传统的课件只能为学生提供一张图片或是一段对话,而新的课件则可以用视频来加以反映,结合时代特征而赋予新的活力,让小学生更有兴趣自主学习。

3.2综合管理,贯彻落实。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从事该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实力来看,相比较于更高阶段的教师,其储备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要对课堂有效性提高,纯粹凭骨干和先锋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录用管理,才能较好地从源头进行革新。对此可以选择科班出身的人员优先录之,一方面接受专业教育的人,专业素养还是普遍过硬,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观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课堂有效性加以贯彻。就上文中所提及的问题而言,落后地区存在部分小学老师专业素养不够,所以他们沿用传统方式。对教师的管理,还应该有一定的综合考核,例如对教师的各方面成绩进行评定,再确定要不要让其再继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上级部门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综合考量下坚定落实。

4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历来是国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国家科技实力才有望得到质的飞跃,而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强课堂有效性是有现实意义可言的。结合时代的发展,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z1).

[2]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07,(4).

[3]王晓婷.让多媒体为课堂增添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11).

[4]赵素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问诊与矫治[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小学数学课堂应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以及加强反思等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重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自编、自导、自演,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想象的空间,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巴西教育学家费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知识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一、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放不下“师威”,按成绩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不敢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简单地划分为优、中、差三类,对后进生妄下结论,认为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教学技能,从生活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毫无戒备地提出疑惑。

二、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

1.设问阶段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精选问题内容,要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回答对错、“狂轰滥炸”式的提问让学生无力招架,要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做到少而精,能引发学生思考。如在“数一数”教学中,教者在“儿童乐园”中隐藏着10个数,让学生在自己看图、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把他们找出来。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对又快?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做法,有学生说是用铅笔指着数的,也有说用手指指着数的……其次,教师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将系数控制在0.3~0.8之间,既不可过难,让学生百思而不能求解,会抑制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可过易,形同鸡肋,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为优秀生拓展思路,也要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让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不再感到突兀,要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者呈现跷跷板图片,引出轻与重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红枣、花生两袋食品,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思考: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哪袋重?哪袋轻?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情境。

2.发问阶段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问,但唯有将学生的思维逼入困境才能让学生们摆脱困惑,将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发问时,表述要清晰,语气要委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问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放缓思维提升的坡度,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时,教材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一些多边形,求出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教者先让学生画出任意一个四边形,探索其内角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四边形切割成2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为360°,也有学生在四边形中取一点,再依次将之与四顶点连起来,共得到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720°,再减去中间周角360°,从而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教师继而提出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猜想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3.候问阶段的策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当教师发问后,需要留有让学生思考、分析、梳理的时间,教师要面带微笑,倾听学生的表达,切不可立即换学生回答。当学生提出看法后,教师要适当地评价,也可以予以追问,让他们及时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独到的见解。在提问后,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面带难色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降低难度,或转换角度,或设置脚手架,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4.叫答阶段的策略。在叫答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叫答优等生,还要叫答中等生、后进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机会。在叫答阶段,教师可先让中等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该生回答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如回答正确则由后进生回答类似的问题,若回答错误,则由优等生来回答。教师叫答的涉及面大,能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启思考、拓展思路,逐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5.导答阶段的策略。在课堂提问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答案不够完整、答非所问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导答技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策略,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或指点迷津,或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逐步走出困惑。在学生回答过于肤浅时,调整聚焦,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师要勤于反思。

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提问方式和策略,要走近学生,通过走访、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为把握提问的难度寻找依据。通过反思,强化提问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切忌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发挥教育智慧,通过追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了解体会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在教学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下面就“课堂提问”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二年级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1.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并深入钻研教材应把握的新知识生长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都要认真研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心理特点等,对学生进行分层,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选好模式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2.1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

2.2自主探究。

2.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2.2.2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2.2.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是特殊教育大专类院校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它不仅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承担着为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的重任。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恰当地选取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情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对特殊教育领域的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4]陈欣.分析特殊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现在阅读,,01.

[5]盛永进.个别化教学理念的应然追问.中国特殊教育,,10.

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交互式新媒体新技术电子白板上动手操作、演练,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将数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各种综合的功能,还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凸显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动画效果和显著的视觉效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交互式新媒体新技术电子白板教学能使枯燥泛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互动,要使这种互动达到最佳效果,就缺少不了交互式新媒体新技术电子白板的熟练使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综合功能,能够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些新设备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二、创设趣味性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要创设趣味性的课堂环境。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横排竖排相互对齐的老农种田式的课堂布局,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将一个小组学生的桌子摆放在一起,让小组的成员围着摆放的课桌就坐,也可以让全班的学生将桌子摆成马蹄形,学生围坐,教师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学,就会与学生打成一片,从形式上扩大教学活动的参与面。这样,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此外,现在的数学课堂注重互动,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经历。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凸显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课堂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进行分层教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中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低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秀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对高层次学生进行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层次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层次学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进步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施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学生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问题,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是转化学困生的良药。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一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并且人数越来越多,这样就导致很多未成年孩子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也可能是亲朋好友,也有可能是哥哥姐姐,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是缺失的,管理疏松,要求不严格,导致其学习成绩低下,成了学困生。农村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方方面面,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各方面的力量,转化每一位学困生,只要他们有进步,我们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点点滴滴的微小进步和变化,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放大这个闪光点,引导学困生,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教师在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做细致、做深入,用新举措、新方法转化学困生,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数学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实际上就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由于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身随而心违,学生就像被无形的枷锁约束着。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了。总之,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使教学课堂精彩纷呈,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课堂新观念研究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用,语文显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教师而言是欣慰的,对学生而言是也幸福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为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一、努力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课堂要向外延伸,通过开展综合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每一篇文章都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而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拉近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语文实践活动能够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社会、家庭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不断拓展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让课堂展示得更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必不可少,这是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他们自主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展示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在进行展示时,避免搞形式主义。当学生的理解和教师有分歧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再回答,直到学生实在没有办法为止。这时,教师需认真观察,细细揣摩,不能放手不管,“点”和“导”要抓住重点,体现出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点”“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同时,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价值。展示要关注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标新立异。

语文教学活动的调控要灵活多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课堂上的主角,也不是我们关注的亮点,我们要创设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精彩,要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图片等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例如,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时候,让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在背诵并理解,并学以致用;对于后进生,只要求他们会读就行。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适时进行鼓励和肯定,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四、设计合理而科学的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可以运用互动导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阅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细读、品读,让学生去感悟课文语言;另一方面,让学生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综合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可全方位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和教材之间的多变互动。

五、语文教学和生活要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必须是生活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把生活中的情境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把熟悉的生活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在兴趣的前提下就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然后让学生表演、补充。事实证明,学生表演起来兴趣盎然,语言也非常丰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强调学生个性需张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个体,比如有的喜欢通过表演来张扬个性,有的喜欢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有的擅长以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布置具有个性、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潜力得到挖掘、能力得到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观念,还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这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创设语文新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孩子的回答很多,如:“小猫在摘花,花是给大家看的不能摘”“小狗在桥上是想过去呢?还是想过来?“”小狗不能趴在桥上,不小心会掉下去的”……回答虽然很多,但都不是老师想要的,这是因为对于一年级同学来说,老师的问题太大,如果把问题画上范围,你才能收得住,出现生成的偏差才会越小。

二、给一种“明确”的问。

有的说我家的小猫是白色的……而教师想要的答案是小猫钓了8条鱼,这就是教师的问题不明确,没有围绕问题的主题来问,因此,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学内容,有明确的目的、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三、给一个“支点”的问。

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那么数学课堂上如果提问脱离学生思维支点的问题,便无法撬起最精彩的思维。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尾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但都要以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为支点,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

有这个支点,这个问题便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给一个“适度”的问。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运用算式对比后,该总结提炼运算定律时,教师一边总结一边问学生:大家看是不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学生回答:是,教师又问:那么它是不是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它们的和加起来?学生回答:是。

这样的问题和没问没什么区别,貌似是学生探索出来的,其实学生只是对老师的总结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没有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

当问题太深时,课堂要么出现“休克”状态,卡住了,要么回答完全跑题,成了一窝蜂。

因此问题一定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思维发展规律。

五、给一次“适时”的问。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

例如:教学一年级《分类》时,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房间情境图的画面,让学生作比较后,及时提问:看到淘气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因为有笑笑整齐的房间做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淘气的房间太乱了。

再适时地追问:那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呢?学生一定会顺着老师的预设回答:“帮他整理房间”。

然后很自然地引到整理房间的话题上……。

六、给一个“有趣”的问。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好动、爱玩,课堂上要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提出有趣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富有拟人化,具有趣味性,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把握时机,讲求艺术。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科学的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六个给”,这样,便会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者:白淑玲单位:宜君县太安镇马坊完全小学。

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

生生互评的基础是学生要了解被评价学生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思考和表述,因此,生生互评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及学习效果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在小学课堂的互评中,大部分评价是简单无效的,因此,文章就如何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提出一些建议。

(一)积极与消极并存。

互评时,积极的学生能够踊跃表达自己对同学的看法,也能积极地接受同学的观点。反之,消极的同学总是沉默。

(二)肯定与否定并存。

相比较而言,当被评价学生与评价学生之间的观点一致时,会更容易激发学生评价的主动性。肯定的评价数量一般多于否定的数量。

(三)有效与无效并存。

学生常用“他说得对”“他读得好”这样的只言片语进行互评,这是一种过于简单,非常初级的评价。当然,较为丰富和具体的'有效评价也存在,但只是星星点点。

随着生生互评教学模式的推进,学生参与积极性渐长,它在学习中的有效性逐渐显现,总体看来,学生在生生互评环节的表现逐渐向好。

二、生生互评的要求。

经过实例研究,笔者认为,做到课堂有效互评应遵循如下要求:

(一)观点明确,针对性强。

评价人首先应准确提出是赞同还是否定被评价人的观点,抓住被评价人发言中的关键词点评,不对被评价人所有的发言内容笼统地、泛泛地说“好”或“不好”。

(二)言而有物,言之有理。

言而有物――指向评价要“具体”的要求。评价时应根据内容说明“什么好”“为什么好”“什么还可以更好”等。言之有理――指向评价要“有理”,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评价人的点评正是对被评价人发言的补充、指正、提升,是有理有据的正确点评。当然,摒弃程式化套路,运用行云流水的优美语言,那就是更加精彩的评价了。

(三)自评与互评结合。

有效评价不是“一言堂”也不是“他言堂”。注重互评的同时,也要关注发言人的自评。这既是一种自我反思,又是一次自我提升。互评也应是多向的――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互换身份评价,实现多向互动。

(四)表扬与建议结合。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寻找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同时在提出不同意见时也应注意措辞,避免互评时总挑“刺”或一味“点赞”。

如何才能促进生生之间有效评价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价习惯。

(一)建立有效互评机制。

关注到学习过程和成果、学生团体和个人、自评与互评,并且责任明确,具有激励性质的机制便是有效机制。举例说明:

成员:六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其中组长1名,组员5名。

职责:(1)组长: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及互评,并掌握10分权值,给小组互评中评价精彩的组员加分。(2)教师:组织全班合作学习及互评,组织全班选出互评中评价精彩的10名学生,给予10分加分。对发言和评价监督和指导。

奖惩规则:每堂课进行一次结算,总得分优胜者颁发学习红旗。每小组得分最低的一名进行象征性“惩罚”――如上台朗诵一首诗歌、表演一个节目等。每月进行一次结算,红旗最多的学生可获得“名嘴”奖章,暂时落后的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对象。

(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学生有效互评的基础是懂得有效评价的方法,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范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好方法的示范,可为学生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思路。

文章举两例评价观点正确与否的方法:

(1)先肯定后否定。

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时,应该先针对正确的一面进行评价,然后针对错误的一面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情感方面的认可达到评价的效果。

(2)双重否定代肯定。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观点错误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暂且假设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推想,或者从其反面的角度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比直接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性更能让其接受。同时,推想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检验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循序渐进地开展引导。

例如,教师设置问题由浅入深,从学生笼统地说“写得好”,引导到“哪段好”并肯定抓关键词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明确方向的同时,(下转76页)(上接40页)也启发了其他孩子进行思考。如此反复训练,放手让生生进行有效互评的目的不难实现。

(四)创造评价环境。

这一环境应尽可能活跃,氛围轻松。首先,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如“试试看”“我认为他回答得真棒,有谁赞同我”等,激发学生评价的欲望。其次,针对学生大多使用肯定评价,不敢提出意见的现象,应尽力创造一个真诚、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从好朋友结对评价开始,要求做到优缺点均评,推广开来,以实现全班有效评价。再次,针对生生互评面窄的问题,可先在学习小组内创设互评环境以锻炼胆量、能力,进而提供全班互评机会。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竭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环境,以探索有效评价为突破口,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语言学习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立足于课程,结合适当的方法,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对话中,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开展评价,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与方法的密切结合。

英语教学中所选用的内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的阅读单元,以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为依据,有通过语言和意象来陶冶性情的诗歌小说,有借助描写和叙事来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描写叙事单元,也有介绍异域风情,自然之美的游记单元等。

这种分类意在为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提供载体,为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提供依据与指引。

如何选择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从来不是教材以外的东西。”因此,只有以文本为依据,方法与教材相结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内涵,同时,结合学生经验确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内化、生成教学内容,使个人的情感、态度与民族的、人类的情感和态度在对话中走向和谐,才是实现英语教学人文性的正确路径与方向。

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侧重记忆,如过分关注语法结构,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等问题,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相互影响,共享着知识和经验,共同体验着人际关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构建,通过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旧知识整合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同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工作的愉悦,丰富了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学工作的展开获得更多的动力和能量。

在英语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口语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强等弊病,教师多为学生创作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工程的环境。”关注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现成结论,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已有的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理解、尊重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去经历尝试,经历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获得生命品质的彰显和升华。

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意在“唤醒”,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力,使教学不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深达人的存在的本性和无意识的深处。

这种唤醒是知、情、意的整体唤醒,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亮。

如在学习“地震”一单元时,可以结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地震的无情和可怕;同时结合汶川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善待生命,地震无情,而人间有爱,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战胜灾难,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4.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运用积极的评价,从关注个体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学生充满生机地、持续不断地生长。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长”,“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作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评价的方面不仅限于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态度的生发、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评价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处在生成、变化中的生命的点滴进步。

同时,教学的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生命的差异,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样的生命,而是促进每个独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实现其价值。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的学习经历、方法、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鼓励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进步。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使者。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关注英语的工具性效用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的人文内涵,促进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向晶.人文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展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

[4]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5]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35分钟要质量,学校结合新一轮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课堂教学规范:

一、上课铃响前2分钟,教师站到教室门前,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式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教室。准时上课,按时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不允许私自调课、停课。

二、服装整洁,仪态端庄,教态自然大方。上课不接打手机。体育教师上课必须穿运动衣、运动鞋。学生上体育课要统一穿运动鞋。

三、课堂教学环节齐全,不无故终止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做到准备充分,胸有成竹,不允许不备课就上课。跟上教学进度。

四、教学态度端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困生,不歧视、挖苦辱骂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杜绝学生在课堂上打闹、说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五、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书育人,体现素质教育。

六、讲解清楚、概念明确,语言表达要精练、准确、通俗易懂,使用普通话,杜绝课堂上出现知识性错误。

七、教学内容的密度难易适当,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不说与讲课无关的话,不做与讲课无关的事。

八、上课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得当,做到精讲精练。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结合,当堂消化。课堂作业要在课堂完成。家庭作业要根据学生年级的特点留适量的作业。

九、教学方法科学、灵活,符合学科特点,易于学生接受。

十、板书工整,布局合理,能体现讲课重点,字迹清楚、规范,不写错别字。

十一、能恰当使用教具,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使用大屏幕。提高教学效果。科学课中有操作实验到实验室上,音乐课到音乐教室上,计算机课到网络教室上。

十二、注意纠正学生坐姿、写姿,注重课堂教学常规训练。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十三、课后小结要抓住重点,语言精练,提纲挈领,要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十四、教师不坐着讲课。

十五、上课期间无特殊原因不要让学生离开课堂。

十六、上课期间,教师不接待家长或客人。

十七、上课期间不允许学生无故出校门。

十八、上课铃响后,不耽误学生上课时间,不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

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小学体育课实践观察,思考小学体育课堂难以管理的问题。认为小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体育课程属性特征等因素影响小学体育课堂管理。通过分析提出“兴趣型课堂管理”方法,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字:小学;体育课程;课堂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明确我国学校教育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担。小学体育课程不但兼顾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发展,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读书的同时进行良好体育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我国“喜静勿动”的传统文化;特殊的升学考试分值分配,长久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不被重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一大顽疾。相对于其他科目采用“行政班”在教室上课方式,小学体育课程在空旷、开阔的操场进行;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思维上不集中易扩散,在行为上易嬉闹打耍无视纪律,造成小学体育课堂难于管理。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教育活动发生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达成的表现形式。课堂管理作为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1]。换言之,课堂管理是保障“教师教学顺利完成,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实施有效课堂管理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体育课堂管理,是每一个基层小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这个弊端提出,并力图改变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局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研究构想。

(一)实验目标。

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环节可包括“乐学新知―自读质疑―细读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六个步骤,教学程序可用下图式表示: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

3、细读研讨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

4、自我回顾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

5、练习运用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

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6、开拓延伸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操作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设计了基本模式,并提出适应具体课授课情境的调节变通方法。1、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

2、基本模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3、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三、研究结论。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师生交流的规格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了“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读”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

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再其教育著作中体出“对儿童实施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的教育理念;并提出“威胁、监督、惩罚、命令、不给儿童空闲”等几种管理儿童的方法措施[2]。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则强调针对儿童的教育要重视儿童的主体性作用,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3]。显然不同的教育学家对于儿童教育理念的不同也间接影响着基层教师对于儿童课堂管理的方式不同。两种关于儿童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课堂管理实践中也逐渐形成风格迥异两种极端的体育课堂管理方式――专断型管理和放任型管理。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小学体育课堂管理类型还包括:民主型管理、情感型管理、理智型管理和兴趣型管理[4]。相对于前两种课堂管理型类,针对小学生体育课堂管理众多研究认为后四种管理类型较为合适。尤其是根据孩子“贪玩”天性特征所提出的的“兴趣型课堂管理”。换言之,兴趣型课堂管理即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围绕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保持课堂纪律的一种管理方式。即行之有效的进行小学体育课堂管理,又充分吸引孩子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真正让孩子在体验快乐运动的同时促进身体健康。话已至此,那么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实施兴趣课堂管理?首先,依据“寓教于趣”理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贪玩”天性,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兼具“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为主,切勿像高年级体育课程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学习内容,尤其是涉及器材、器械的项目,如羽毛球、体操单、双杠等(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体育课堂安全认知较差,且同学之间过多嬉闹、追打,增加课堂不安全因素)。从而,应按照国家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经过对部分竞技体育项目改造、创编,以间接竞争、对抗的游戏比赛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同时,鉴于小学阶段儿童“好奇”心理,在课程内容命名上体现游戏化,如针对足球技术的学习,简单命名为“足球”则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游戏化命名,如“抓猫(传接球练习)”、“你追我赶(绕杆练习)”,相比较则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制定灵活多变的小学体育课堂纪律。再完美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选择,也难免让几十位孩子全部在课堂上知至知终遵守课堂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针对活泼爱动的小学生,如果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整理班级队伍,维持课堂纪律,显然很难实现预定教学目标。赫尔巴特提出的管理儿童方法,虽有些严格但在课堂上针对部分顽皮学生行之有效,但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同样的方法久而久之,将会对孩子失去威慑作用。通过观察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最担心没有同学和他玩耍,被排斥群体之外;一名八九岁的孩子在体育课堂上会因无人玩耍而呜呜大哭。而恰恰这一儿童天性特征,给予启发;在处罚违反课堂纪律的小学生时,暂可让其单独观看(一段时间),不让参与游戏,不但惩罚违反纪律学生,同样也警示其他学生,效果甚好。

3结语。

鉴于小学年段的孩子具有贪玩爱动的天性,以及小学体育课程的特殊上课环境,致使小学体育课堂难以管理,无法到达既定教学目标。通过长期小学体育课程实践观察,结合处于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兴趣型课堂管理”方法,首先依据“于趣于教”理念设置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其次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维持课堂纪律,尤其是利用孩子“集群贪玩”特征制定课堂纪律准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79.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4):235.

[3]唐淑,王雯.学前教育思想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