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读后感(汇总16篇)

时间:2024-02-12 12:14:04 作者:HT书生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主题和情节的评述,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和情感的思考和体会,是丰富我们阅读经验的重要一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幼儿教育》读后感

近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近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席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习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近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平;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近于爱之真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教育》读后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负责。我们应该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护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们,让每个孩子在真诚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幼儿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我也特意每年都定这本杂志,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教育研究专辑”、真诚的“教育经验”、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和优秀的“点题征文”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其中的“教育经验”一栏,最值得我学习,对于一个没几年幼教经验的我来说,其实很需要从书中或老一辈那学习到更多更好的经验,从而充实自己,不断使自己进步、成熟,在《幼儿教育》这一本杂志中可以寻求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状态和教育整合方法。

从本质上讲,读书的乐趣在于读书的艰苦之中。读书并不只是都如夏天吃冰淇淋一样美滋滋的痛快,有时读书就是一桩苦事情。作为孩子,读书是本分,是天职,不是玩,苦尽甘来,要付出这种代价,才能将读书化为自己的知识、血液和生命。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从中让教师深刻体会、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重要性,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具备这样的意识。在以后的研讨中,我们将继续提高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有效性的教育行为,同时,我们也将对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观察后的回应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幼儿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两者的相互关系,促进幼儿既发挥主体性又积累阅读经验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育技艺》这本书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前段时间读了《适应环境启蒙教育技艺――幼儿园教育》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因为我今年刚刚待了一批刚入园的孩子。可以说书中的案例和我身边的孩子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吻合。幼儿从众人疼爱的家庭环境转入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适应环境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大内容。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开展适应环境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最初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

书中的案例“贝贝来园不哭了”。该教师针对幼儿好玩的天性,组织幼儿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如玩滑滑梯等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并运用多媒体将幼儿在幼儿园愉快生活的镜头拍摄下来播放给幼儿看,使幼儿再次感受到在园生活的快乐,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新生入园总有一些不适应。因为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现象。如果幼儿园环境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幼儿就容易产生拒绝心理,出现大哭大闹现象。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还应给幼儿母亲般的关爱,恰当地向他们表达亲热,满足其身心需求,从而逐渐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再如,“帮助娃娃穿裤子”我觉得教师组织的这次活动非常好,还提供了有趣的儿歌。由于受其动作能力发展的限制,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还需要成人适度的帮助。所以当他们在生活上碰到一点困难时,就会求助大人,甚至哭闹。那做教师的除了帮助更多的还是关爱。

总之,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就能使逐渐喜欢园,尽快适应园的生活。幼儿教育技艺还有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章节,有时间我一定要全部读完。

幼儿教育名著读后感

早期阅读现在已经被人们所熟识,但很多的家长虽然知道这个很重要,却无从下手,我作为一位母亲,我平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举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幼儿教育》读后感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着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名着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孕育着莘火相传的希望。然而,这么多的教育文章,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很有幸,我读到《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着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后浪推前浪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我的记忆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幼儿教育感觉只是停留在看看孩子的观念上面,读了本书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其实,“幼儿教育”已经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所差别,与其相对应的就是“蒙养”,既教育童蒙之意思。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dd孔子很重视早期教育,确实,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的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那时,孔子很注重孩子的主体教育,个体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尽仍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本书通过四个阶段的介绍,分别讲述了我国,外国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人物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满足了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并证明儿童有创造力,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说明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能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使我收益非浅,让我明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确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对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书中还有阐述了如:蒙台梭利,杜威,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很多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外国幼儿教育家的理念,生平与成书经历,其中最让我感动心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医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闪耀着他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能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能带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创造生活的钥匙,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实践者学习啊,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幼儿实践教育,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实,每一个孩子心灵中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创造力,他们都有幻想,都会编故事,会唱歌……如果我们拥有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宏大的胸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蓝天下的快乐学校也就不会是一个童话。

通过阅读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至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熟。

幼儿教育心得读后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似乎是农夫的写照,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幼儿园生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真实写照,那便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让我明白自我职责的重大,或许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幼儿园教师有什么呀,整天哄着孩子玩就行了,有必要把自我搞得那么累吗试想想说这些话的人,如果把你的孩子交给一个不负职责,一无是处的教师,你高兴吗你愿意吗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当然不愿意。

我想,这或许就是幼儿园教师为什么那么忙的原因了吧,为了孩子我们每一天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深知:“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首先自我要储存一桶水”的道理,有人以往问我:你们既然那么累,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份职业呢我说:那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喜欢孩子,异常是看着自我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一个什么不懂,咿呀学语的孩子,经过自我的教育,变成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好孩子,相信这时候的教师,心里别提有多么的自豪,那些苦啊,累啊,在这个时候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即使自我平常有烦躁,发牢骚的时候,可是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天真的笑脸,顿时所有的烦恼已抛之脑后,使自我更加有信心把这份值得骄傲的工作给做下去,甚至要做得更好。

幼儿教育读后感

《幼儿教育》这本杂志,我正好也订阅了,看了几期受益不少。

对于老师推荐的几篇文章,感触很深,特别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其中的案例很有特点,让我想起前不久一个朋友的qq空间里的文章,说得是日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认同,自己读书也是经历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个过程,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儿。

幼儿教育管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育管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提高鹿泉教育的整体质量,打造品牌,市教育局开展了创建示范性小学、示范性幼儿园工作。在这次创建活动中,我园积极参与,广大教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园必须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做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今年6月,教育局将对所有试点学校进行验收,在紧要关头,我又拿起了《幼儿园管理》这本书,虽然我已经读过几次,但每次我都会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次重读,我首先选取了第九章——园长自身建设与领导艺术来学习,现将近阶段学习体会总结一下:

说起管理我认为:千人有千法,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怎么好怎么管,怎么促进幼儿园发展就怎么管,怎么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就怎么管。说实话,要当好一名好园长可真不容易,别人的不理解,自己的酸甜苦辣这也算不了什么,但只要听到孩子的欢笑声、家长的赞美声、领导的肯定声就感到非常欣慰了。现将近阶段学习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凝聚人心。

一所好的'幼儿园必须有一个好的当家人,作为一个园领导,是“一家之主”,是教师的主心骨。在幼儿园管理中十分注重营造一个民主、团结、融洽、活跃的工作环境,创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协调和谐的氛围。自己首先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独断专行。要求大家与人相处要有一种大气,一种风度,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工作时我是领导,绝对不允许谁马马虎虎,而工作之余我们是姐妹。经过几年的磨合,目前我们整个团队人员团结、和谐、快乐地工作着。

二、建章立制,规范行为。

幼儿园管理制度是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治园之本。一位专家曾经说过“管理应该是严格的,但要严而有方”这严是体现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和工作流程,把本园的管理纳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今年我们进行了量化考核的尝试,规范了教职工的工作行为,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制度考核,促进了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在考核中能够实事求是,避免检查评分过程中的“老好人”式,本着为幼儿园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评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量化考核制度的推行,明确了目标和责任,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了准则,教师为了能多得分、多加分,力求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也使我园的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

幼儿园都是女教师,我园也不例外,女性对待事情有很多的特点:细心、认真、敏感……在管理中更要讲方法。在管理上,我一直奉行“以人为本、柔性管理”这一原则,将教职工当成自己的亲姐妹,既严格又亲切。在我们幼儿园,有比我年长的大姐,也有年轻的小妹妹,还有我以前教过的学生,作为园长,我会从生活上去关心他们,也会从业务上去指导她们,所以我会同时拥有多重角色。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只要有一个自身素质好,领导水平高的园长,就会带出一支好的教职工队伍,就会把幼儿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加强学习,并和全体姐妹们团结协作,出色完成幼儿园各项工作,在这次示范性幼儿园验收工作中取得成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理论类的书籍是我最需要研读的,在这个寒假,我再次学习了这本《幼儿教育学》,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从书本出发巩固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这本书也从理论角度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书的绪论中就明确提到幼儿教育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很多具体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就能够不断发现各种教学现象,积累经验,在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引导下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书中正文的每一章节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学,书的第二章中指出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其实,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理应清楚地认识到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都能努力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出能引导他们各方面获得进步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时候,我在范唱时便投入地用自身的音乐感悟力演绎好歌曲,感染孩子们,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唱歌曲的欲望。孩子们的声音表现力是参差不齐的,在集体跟唱了两遍之后我就尊重孩子们的个别差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请每个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不太会唱的乐句,然后再个别、集体交叉重点练习。这样,他们对歌曲便能掌握得更好。

书中的一篇小资料《蒙台梭利论儿童》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具有自己的个性,并谋求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充满了创造力;他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并坚持完成它,按自身的需要改变它;儿童锲而不舍、不懈地探索,并十分愉快地克服力所能及的障碍。儿童友善地希望与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发现以及小小的喜悦。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介入,“全神贯注地观察”是教育者的座右铭。在我们的自主性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大班组进行了角色扮演课题的研究,孩子们在深入研究了绘本之后便经常在自主性游戏的小舞台中选择绘本中喜欢的角色和同伴一起自主、投入地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用语言、动作、表情投入地演绎出绘本角色和故事情境,从中也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现,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及时鼓励和适当引导,充分尊重他们在表演中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力,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在这样的一种轻松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到了锻炼,同时也增进了和同伴的合作意识,丰富了情感认知。

“德、智、体、美、劳”中“德”是排在最前面的。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到幼儿德育方面的内容,也让我有所感悟。书中提到:幼儿只有在被爱,体验到爱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指向外部世界的爱。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与气氛,以境育情,以境激情,激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幼儿园内外的一切条件和资源,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和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近距离接触,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所以,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并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这样的爱,如平时多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多和他们一起玩各类游戏等。在和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基础后,我们便能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各种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如礼貌用语挂嘴边,同伴间主动谦让等,并注意抓住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良好契机及时进行教育。

深入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以书为指引不断努力,在平凡的幼教岗位上默默贡献。

幼儿教育读后感

以前我带学前班时,就让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早上入园、起床之后、吃晚饭之后,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两个月下来,我发现幼儿只对一些色彩鲜艳、文字少、画面大的图书感兴趣,特别是关于迷宫方面的,每次都有孩子要争着看;,虽然也有幼儿拿着故事书,但只是拿着,很少翻开看,经过了解才知道中央台正在播放这部动画片,幼儿对喜洋洋与灰太狼这个形象比较熟悉。

很喜欢,而那些故事书,文字多,内容不熟悉。以致孩子只是拿着,却很少翻开看。看了鞠亮老师的文章,以后再为幼儿提供图书时,我有了更加明确的选择,注重了解幼儿近期关注的动画片的内容。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应投放一些外形新奇、画面漂亮、形象角色可爱、贴近幼儿生活、情节重复简单的图书,以激起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

以前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总是感到苦恼,因为给幼儿讲完之后,让他们进行复述或进行角色表演时,总是讲的不完整,故事情节叙述的不清楚,看过的图书让他讲讲吧,只是把图上的内容叙述下来,少有故事情节。读了鞠亮老师的文章明白了,原来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图书时有不同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幼儿的阅读习惯还没养成,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乱翻图书或把图书当玩具等,而且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较弱,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画面中明显的特征,不太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内容的理解力和表现力都有待提高。

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假想游戏和动作,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自言自语,有时还会为抢当故事中的角色而争论不休。中班幼儿的观察力有了很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复述故事时能够关注画面的细节,在词汇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大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阅读,而且喜欢与好朋友一起边阅读边讨论,这种讨论正是他们思维发生碰撞、思路得到拓展的过程。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他们在语言的连贯性和丰富性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能具体生动地描述事物,看图讲述能力明显提高。

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有意识的运用一些策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教育读后感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会带给我梦想。我要插上书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海洋上;我要插上书的翅膀,飞向更高的成长阶梯;我要插上书的翅膀,让他带着知识,伴我飞向未来的梦想。

读了《幼儿园教育》中关于环境布置的一些板块,我深有同样的感触,孩子生活在幼儿园里,环境就是影响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看了人家的环境装饰之后令我更加深刻感受到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环境伴随着孩子们度过,让孩子们在绿色环境下健康成长。

在欣赏的过程中,其实我发现,书上有不少的环境布置在我们幼儿园也都有类似的装饰,看上去令人有种亲切感,当然也有不少装饰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创意的确不错。但这也并不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装饰,因为我们也有很多不错的装饰是她们所没有的,也称得上是新颖的设计了。例如:走廊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制做的星星还面带笑容,像和小朋友们眨眼似的,这种装饰起来,视觉效果也很不错;还有用绿色彩纸制作的柳树条还挥动着柳叶,为孩子们开辟了绿色的童话世界;还有202x年儿童的热门话题《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动画片,经过教师们的精心设计也伴随着孩子们的喜爱走进了幼儿园,室外两面墙体的喜洋洋、老村长、还有灰太狼、红太狼,每天孩子们都聚在一起谈论它们。在我们园里的每个班级又都是教师和孩子们精心营造的天地,中班的动画世界是贺老师和孩子最喜欢的;大一班的冬天的雪景,还有白雪公主是高老师和孩子们每天议论的话题;大二班的丰收景色是邹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创艺,表达了教师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无论是教室、走廊、还是室外这些画面也间接地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在总结优点的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操作性不强,不少装饰也只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这应该算是我们的一个弱点了,今后我们应该在考虑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在班级的区角环境布置中,既要有创新意识,更要能让幼儿动起来,不是只满足于简单的为幼儿提供环境,而应该更加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的环境,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环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过看书欣赏学习,在总结自身的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环境装饰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主参与、共同合作。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在考虑幼儿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动起来,从而发挥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育读后感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理论类的书籍是我最需要研读的,在20xx年的这个寒假,我再次学习了这本《幼儿教育学》,通过学习让我进一步从书本出发巩固了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这本书也从理论角度为我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书的绪论中就明确提到幼儿教育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我们可以从周围的很多具体现象入手去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就能够不断发现各种教学现象,积累经验,在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引导下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书中正文的每一章节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让读者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学,书的第二章中指出幼儿教育的一般原则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其实,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理应清楚地认识到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都能努力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出能引导他们各方面获得进步的方法。比如引导孩子们学唱歌曲的时候,我在范唱时便投入地用自身的音乐感悟力演绎好歌曲,感染孩子们,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唱歌曲的欲望。孩子们的声音表现力是参差不齐的,在集体跟唱了两遍之后我就尊重孩子们的个别差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请每个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不太会唱的乐句,然后再个别、集体交叉重点练习。这样,他们对歌曲便能掌握得更好。

书中的一篇小资料《蒙台梭利论儿童》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具有自己的个性,并谋求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充满了创造力;他们选择自己的工作并坚持完成它,按自身的需要改变它;儿童锲而不舍、不懈地探索,并十分愉快地克服力所能及的障碍。儿童友善地希望与每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发现以及小小的喜悦。因此,教师没有必要介入,“全神贯注地观察”是教育者的座右铭。在我们的自主性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大班组进行了角色扮演课题的研究,孩子们在深入研究了绘本之后便经常在自主性游戏的小舞台中选择绘本中喜欢的角色和同伴一起自主、投入地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用语言、动作、表情投入地演绎出绘本角色和故事情境,从中也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现,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及时鼓励和适当引导,充分尊重他们在表演中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力,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在这样的一种轻松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到了锻炼,同时也增进了和同伴的合作意识,丰富了情感认知。

“德、智、体、美、劳”中“德”是排在最前面的。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到幼儿德育方面的内容,也让我有所感悟。书中提到:幼儿只有在被爱,体验到爱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指向外部世界的爱。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与气氛,以境育情,以境激情,激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幼儿园内外的一切条件和资源,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和孩子在一日活动中近距离接触,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所以,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并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这样的爱,如平时多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多和他们一起玩各类游戏等。在和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基础后,我们便能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各种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如礼貌用语挂嘴边,同伴间主动谦让等,并注意抓住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良好契机及时进行教育。

深入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以书为指引不断努力,在平凡的幼教岗位上默默贡献。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美]墨纳.舒尔,本书主要介绍抚养小孩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告诉你你的孩子该做什么或者该怎样表现。事实上,本书是要告诉你如何通过不断地鼓励小孩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本书主要介绍了一项被称做“我能解决问题”的计划,简称“icps”。总体来说,学会怎样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icps会帮助你:1、更加意识到孩子的观点跟你的观点有差异;2、从长远的意义上讲,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比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3、给孩子做好示范,启发你的孩子去思考问题;icps会帮助你的孩子:1、当与别人之间出现麻烦时,思考该做什么;2、思考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3、思考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4、判断一种方法是否可行;5、意识到别人也是有感觉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以大量有趣真实的事例,除了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早教理念之外,最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相当具操作性的能够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方法。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是极好的促进,让新入园的家长能少走一些弯路。

给孩子一点自主权,在许可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爱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幸福。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首先我知道了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职业,也是永恒的职业,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而永存,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是一个通向未来的职业。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对教育和教师对国家的兴衰、法制存废的重要性有过论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法则存”“君师者,治之本也。”懂得了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教师用自己的心血传授社会的论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造就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成员,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对人类知识的传递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在社会化发展程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教师的作用更显突出,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和民主的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教师职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才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誉为“太阳地下最光辉的职业”。

思考着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在“走向专业成熟”这一章里,我细细地研读了行动研究的含义、特征、目的和重点、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以及它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在哪里。了解到行动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并在八十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的,是与教师专业化的社会需求相关联的。行动研究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通过研究改进实践,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要求教师要对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随时随刻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并能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对教育观点、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并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将教育实践行动、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施行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实践原则、动态原则和合作原则,实践原则就是坚持实践观点,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和归宿。动态原则强调并体现运动、变化和开放性,努力做到及时反馈、自我反思、持续调整。合作原则是要实施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着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名着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孕育着莘火相传的希望。然而,这么多的教育文章,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很有幸,我读到《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着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后浪推前浪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我的记忆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幼儿教育感觉只是停留在看看孩子的观念上面,读了本书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其实,幼儿教育已经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所差别,与其相对应的就是蒙养,既教育童蒙之意思。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很重视早期教育,确实,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的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那时,孔子很注重孩子的主体教育,个体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尽仍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本书通过四个阶段的介绍,分别讲述了我国,外国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人物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满足了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并证明儿童有创造力,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说明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能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使我收益非浅,让我明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确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对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书中还有阐述了如:蒙台梭利,杜威,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很多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外国幼儿教育家的理念,生平与成书经历,其中最让我感动心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医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闪耀着他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能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能带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创造生活的钥匙,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实践者学习啊,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幼儿实践教育,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实,每一个孩子心灵中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创造力,他们都有幻想,都会编故事,会唱歌„„如果我们拥有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宏大的胸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蓝天下的快乐学校也就不会是一个童话。

通过阅读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至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熟。

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爱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爱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幼儿早期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

教学。

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早期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